肺功能检查指南——呼气峰值流量及其变异率检查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7,40(06) : 426-430.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7.06.006
一、概述

呼气峰值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是指用力呼气时的最高流量,亦称最高(大)呼气流量、呼气峰流量(速)等。PEF是检查肺通气功能的常用项目之一[1,2,3],与肺量计测定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气道的通畅性,也可用于测定大气道功能和了解呼吸肌肉力量。呼气峰值流量变异率(peak expiratory flow variability)是指一定时间内PEF在各时间点或时间段的变化程度,能较好地反映气道的舒缩功能,是检测气道反应性和(或)可逆性的重要肺功能检查项目之一[4,5],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正常情况下人体PEF也有一定波动,一般清晨最低、下午最高,但变化程度较小;非稳定期哮喘患者PEF变异率较大,并随患者病情改变而变化,因此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自我监测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等疾病的病情及程度变化;(3)评价药物疗效、指导治疗;(4)基层医院对慢阻肺的筛查[6]

2.禁忌证:

与用力肺通气功能检查的禁忌证[7]基本相同。

三、检查方法和步骤
(一)PEF检查仪器

PEF检查主要使用微型呼气峰值流量计(简称峰流量计,L/min),目前主要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类型。肺量计也可测定PEF(L/s),但临床上更多使用的是前者。我国已颁布微型呼气峰值流量计的技术标准[8]

机械式峰流量计利用呼气气流推动仪器上的滑杆游标,通过游标在相应流量刻度表上的位置标识出测量值。流量刻度可呈均匀或非均匀分布,主要根据不同的弹簧特性而定。成人用的峰流量计量程为100~800 L/min,儿童用的低流量峰流量计量程为50~400 L/min。

电子式峰流量计采用压差式、涡轮式、超声式等不同类型的流量传感器测量呼气流量,并用电子数字方式记录。有自动存储记录、低流量报警、实时传输等附加功能。

由于峰流量计构造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便宜、易教易学,且能在家中自我监测,故使用峰流量计连续测量PEF已成为临床上哮喘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常用手段之一。

(二)PEF检查方法

PEF检查依赖于受试者的正确操作,应按以下方法进行[9,10,11]

1.使用机械式峰流量计,应先细致观察峰流量计的游标,若有移动不灵活或随意飘移者应弃用。受试者水平位手持峰流量计,检查前先用手指轻轻将游标上的箭头放在"零位"处,并注意手指不要阻挡游标移动。

使用电子式峰流量计,开启仪器后应先观察自检系统,若不正常应弃用。受试者水平位手持峰流量计并将其设置在待检状态。

2.PEF检查采用站立位或坐位(推荐站立位),受试者快速深吸一口气至肺总量位,迅速将咬口含入口腔(舌头不要堵住咬口)用嘴唇包紧,不要漏气,立即用最大力气和最快速度将肺内气体呼出。整个呼气动作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颈部应保持中立位,避免因颈的前屈和后仰而使气管受压。

3.检查结束后峰流量计应继续保持水平位,观察并读取游标箭头所指刻度,电子式可直接读取数值。

4.将机械式峰流量计游标拨回"零位"、电子式重新设置在待检状态后,重复第2、3步骤。

5.至少检查3次,若3次实测值之间差异过大,应注意检查方法是否正确。可重复多次,使最佳3次之间差异<5%,或3次中最佳2次的实测值差异<40 L/min[12];取最高值记为PEF。

(三)PEF监测步骤
1.PEF检查时间:

(1)昼夜检查2次:即在每天早、晚各测定1次,如早晚6点或起床后与入睡前。此法对受试者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易被接受,可用于长期进行监测或病情相对稳定的受试者。(2)按需检查:在受试者出现症状(咳嗽、喘息、胸闷、气促等)时测定,或在运动/环境因素暴露等刺激前、后分别测定。若症状加重与PEF下降程度一致,则说明呼吸道症状很可能与气流受限有相关性。(3)用药前后检查:吸入速效支气管舒张剂(如200~400 μg沙丁胺醇)前后测定PEF,或使用控制药物(如吸入激素)数天或数周内监测PEF,以评估气道可逆性和药物疗效[13]

2.PEF变异率计算公式:
点击查看大图
3.PEF变异率监测周期:

观察PEF变异率需要每天2次或多次测定PEF值,并延续一定的时间。最常用的是连续监测2周,将每天的变异率相加除以监测天数(最少7 d)以计算PEF平均变异率[13],或以2周内PEF最高值和最低值计算PEF周变异率[14]

4.数据记录:

各时间点的PEF值可分别记录在表格中,也可记录在X轴为时间、Y轴为PEF值的坐标图上,即可描绘出PEF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该曲线使PEF变异率更为直观易懂,有利于疾病病情判断和追踪随访。

四、检查过程的注意事项

1.推荐采用站立位,有助于使PEF达到最高值。因体位对PEF结果有较显著影响,故不同时间测定PEF均应采用相同的体位进行。

2.PEF除受气道通畅性影响外,还受肺内气体容量、呼吸肌肉力量的影响,故受试者需最大程度地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并用力爆发呼气,以便充分发挥呼吸肌肉的力量。

3.PEF检查仅需测定瞬间最高呼气流量,因而不需像用力肺活量检查那样延长呼气时间,可在1 s内完成。

4.进行PEF检查前若游标未恢复零位,将导致严重误差,故需要特别注意。

5.PEF变异率需受试者自行连续数日监测,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医师应在受试者复诊时要求现场重复测定,以确认检查方法是否正确。

6.由于不同峰流量计之间的误差可能高达20%[13],因此PEF变异率监测每次均应使用同一个峰流量计进行测定。

7.鼓励配置个人专用的峰流量计,便于依据病情随时监测,并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8.反复多次使用峰流量计时,为减少病原体的污染或带来潜在的感染,建议每天消毒咬口,每周对整体进行冲洗消毒[15]。峰流量计每次消毒后均应重新检查其工作性能是否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微型呼气峰值流量计检查虽然简便易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FEV1的情况。但PEF可能会低估气流受限的程度,特别是在气流受限和肺气体闭陷较重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偏差。因此若条件允许,应定期使用肺量计测定FEV1等更可靠的指标来验证PEF提示的异常[16]

五、结果判断
(一)PEF正常值预计值选用

PEF所测定的最高值需与正常预计值进行比较。正常预计值受检查仪器、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上认为正常预计值应当源于峰流量计,而不是从肺量计测定中得出[17]。与肺量计不同,峰流量计的PEF单位采用L/min而不是L/s。我国不同地区学者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研究结果和预计值方程式[18,19,20,21,22,23,24],临床上可选取同地区同种族人群的正常预计值作为参考。若需采用统一的标准,我们建议使用钟南山等[25]提出的成人和儿童PEF正常预计值方程式。

成人公式为(图1):男性:PEF(L/min)=75.6+20.4×A-0.41×A2+0.002×A3+1.19×H;女性:PEF(L/min)=282.0+1.79×A-0.046×A2+0.68×H[A:年龄(岁);H:身高(cm)]。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15~85岁成人呼气峰值流量值
图1
15~85岁成人呼气峰值流量值

儿童公式为(图2):男性:PEF(L/min)=5.29×H-427.1;女性:PEF(L/min)=4.94×H-399.8[A:年龄(岁);H:身高(cm)]。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5~14岁正常儿童呼气峰值流量值
图2
5~14岁正常儿童呼气峰值流量值
(二)PEF对呼气气流受限的判断

一般采用PEF实测值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率来判断。如果PEF占预计值%≥80%,提示PEF正常或无呼气气流受限;PEF占预计值%在60%~79%之间,提示轻~中度的呼气气流受限;如果PEF占预计值%<60%,提示呼气气流受限程度较重[26]。对于部分PEF占预计值%在正常范围,但却有典型哮喘症状的患者,可取个人最佳值(指经过积极治疗后PEF最大值或无症状时的PEF最大值)作为判断参考标准[13],且每年应当随着受试者年龄的增长更新,但需要注意这只是一个相对值。

(三)PEF变异率对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判断

1.监测PEF每日2次,最少监测2周;若成人PEF平均变异率>10%[13]或PEF周变异率>20%[14];儿童PEF平均变异率>13%[13],均证实存在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值得注意的是,"PEF平均变异率"指最少连续7 d内每日PEF昼夜变异率的平均值(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7);"PEF周变异率"指2周内PEF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1/2]×100%},两者有明显的区别[14]

2.使用4周抗炎治疗并排除呼吸道感染后,PEF较基础值上升>20%可证实存在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13]

3.儿童运动后PEF下降>15%,可作为儿童运动激发试验的阳性判断标准之一,证实存在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13]

4.儿童在临床随访期间PEF下降>15%(可能包含呼吸道感染),也证实存在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13]

六、临床应用

PEF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受试者的气道通畅性,并与受试者的努力程度、肺容量和呼吸肌肉力量有关。当排除后三者的影响时,PEF可直接反映受试者气道的通气功能。

1.诊断哮喘[13,14]

符合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成人PEF平均变异率>10%或PEF周变异率>20%、儿童PEF平均变异率>13%,可以诊断为哮喘。

2.鉴别诊断[27,28,29,30,31,32]

不同人群PEF及其变异率有各自的特点,健康人PEF可有轻度波动,夜间哮喘发作的患者在发作时PEF下降,但白天PEF可基本恢复正常;慢阻肺患者的PEF较低,并且其波动率通常较小;重症哮喘患者除了PEF较低外,其波动率较大可与慢阻肺相鉴别(图3)。

点击查看大图
图3
不同人群24 h的PEF及其变化
图3
不同人群24 h的PEF及其变化
3.哮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14]

哮喘患者PEF占个人最佳值%≥80%,PEF变异率<20%为间歇状态(第1级);PEF占个人最佳值%≥80%,PEF变异率在20%~30%之间为轻度持续(第2级);PEF占个人最佳值%处于60%~79%之间,PEF变异率>30%为中度持续(第3级);PEF占个人最佳值%<60%且PEF变异率>30%为重度持续(第4级)。

4.哮喘患者的自我监测[13,33,34,35,36,37,38]

PEF是客观判断哮喘病情最常用的手段,对于哮喘治疗依从性和吸入技术评估亦十分重要。PEF监测分为短期监测和长期监测。短期监测主要目的为急性加重后监测恢复情况;调整治疗后评估治疗反应;在症状显著变化时作为肺功能损害程度加重的客观证据;协助鉴别哮喘控制的恶化是职业性还是内源性因素触发。长期监测主要适用于预测哮喘急性发作,尤其是那些对气流受限程度感知不敏感者、既往有突发的严重发作者、难治性哮喘患者等。

5.评价哮喘药物疗效,指导治疗[39,40,41,42,43]

哮喘患者经治疗后PEF上升,且一直维持在接近正常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水平,说明治疗有效,应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初始治疗症状显著改善,PEF占预计值%恢复至>60%者可继续维持原有治疗;PEF占预计值%在40%~60%之间者,可在严密监测下继续治疗,但如果治疗过程中,PEF回升并稳定后又突然出现显著下降,提示病情不稳定,则需加强治疗;如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PEF仍未见提高,提示病情严重;积极治疗6 h后PEF没有明显上升,也需加强治疗,甚至考虑入院治疗;治疗前PEF占预计值%<25%或治疗后<40%者应入院治疗。如经过积极治疗后PEF逐步提高且PEF变异率减少,提示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趋于稳定。

慢阻肺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也可应用PEF变异率进行观察判断,但其变异率相对哮喘而言较小。

6.测定气道反应性:

测定气道反应性最好使用肺量计测定的FEV1等指标,但若医院没有配置肺量计,则可考虑使用峰流量计进行判断[44]。据文献报道[45,46]在运动或吸入刺激剂前、后分别测定PEF,若PEF下降>20%,则可对气道高反应性做出初步的筛查判断,但目前尚未形成临床规范。

撰写组专家

撰写组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包海荣(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薄建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鹏(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高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顾宇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丽娟(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韩江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黄刚(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孔晋亮(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梁斌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传合(首都儿科研究所);刘志军(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逯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马千里(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彭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阙呈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苏新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所鸿(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孙培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铁英(北京医院);孙兴国[北京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肺功能检测中心)];汪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惠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肖奇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谢燕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杨卫江(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杨文兰(上海市肺科医院);杨翼萌(北京医院);赵桂华(河南省人民医院);赵海涛(沈阳军区总医院);赵明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张程(贵州省人民医院);张云辉(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张旭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郑春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郑劲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周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周明娟(广东省中医院);周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周怡(解放军309医院);朱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参考文献
[1]
郑劲平陈荣昌. 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M]. 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2]
朱蕾刘又宁于润江. 临床肺功能[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郑劲平高怡. 肺功能检查实用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谢燕清郑劲平. 支气管激发试验及舒张试验结果评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 32( 8): 587- 590.
[5]
谢燕清郑劲平.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 11): 870- 872.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2.11.022.
[6]
TianJ, ZhouY, CuiJ, et al. Peak expiratory flow as a screening tool to detect airflow obstruction in a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J]. Int J Tuberc Lung Dis, 2012, 16( 5): 674- 680. DOI: 10.5588/ijtld.11.0429.
[7]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 7): 481- 486.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4.07.0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麻醉和呼吸设备评价:自主呼吸者肺功能的呼气峰值流量计(标准号YY/T 1438—201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2016年1月26日发布.
[9]
MillerM, HankinsonJ, BrusascoV, et al. Series "ATS/ERS Task Force: Standardisation of lung function testing" . #2: Standardisation of spirometry[J]. Eur Respir J, 2005, 26: 319- 338.
[10]
PellegrinoR, ViegiG, BrusascoV, et al. Series "ATS/ERS Task Force: Standardisation of lung function testing" . #5: Interpretative strategies for lung function tests[J]. Eur Respir J, 2005, 26: 948- 968.
[11]
郑劲平谢燕清高怡. 肺功能检查,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M].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北京2013. 6( ISBN:978-7-88766-332-0)
[12]
MottenCD. Ruppel′s manuual of pulmonary function testing[M]. 10th ed. Mosby Missouri, 2013: 62- 63.
[13]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Updated 2017. Available at http://ginasthma.org/,Lastsearchedon26thFebruary,2017.
[1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 39( 9): 675- 697.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6.09.007.
[1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一部分)——概述及一般要求[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 6): 402- 405.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4.06.002.
[16]
颜文森郑劲平高怡. 动态肺功能测试与哮喘控制测试不同症状感知类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 4): 19- 22. DOI: 10.3969/j.issn.1672-6170.2013.04.006.
[17]
PesolaGR, O′DonnellP, PesolaGR, et al. Peak expiratory flow in normals: comparison of the mini Wright versus spirometric predicted peak flows[J]. J Asthma, 2009, 46( 8): 845- 848.
[18]
ZhengJ, ZhongN. Normative values of pulmonary function testing in Chinese adults[J]. Chin Med J (Engl), 2002, 115( 1): 50- 54.
[19]
黄桂芳刘关键黄进军. 成都地区正常老中青年呼气峰流量探讨[J].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 4): 532- 534. DOI: 10.3969/j.issn.1672-173X.2001.04.014.
[20]
谢美云武希强薄晓霞. 蒙古族正常人群呼气峰流速的测定[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 3): 16- 18. DOI: 10.3969/j.issn.1006-740X.2012.03.008.
[21]
张蕾艾涛罗荣华. 成都地区446例正常儿童呼气峰流速正常值探讨[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 33): 16- 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04.2014.33.006.
[22]
罗荣华郑劲平艾涛. 成都地区450例正常儿童呼气峰流速值测定[J]. 国际呼吸杂志201333( 21): 1647- 164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36X.2013.021.012.
[23]
黄桂芳刘关键黄进军. 成都地区728例正常青少年呼气峰流量探讨[J].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 3): 427- 429. DOI: 10.3969/j.issn.1672-173X.2001.03.032.
[24]
陈红华多力坤·木扎帕尔. 新疆地区正常学龄期儿童最大呼气峰流速值测定[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 5): 419- 421. DOI: 10.3969/j.issn.1008-8830.2007.05.006.
[25]
钟南山张宇光余慕洁. 最大呼气流量正常值及其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5, 8( 3): 138- 141.
[26]
张中宏杨丽梅. PEF标准分度法对支气管哮喘气流阻塞严重程度的评估与FEV1%Pred标准分度法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 21): 3620- 3622. 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09.21.031.
[27]
GOLD Executive Committee. Guidelines: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PD. Updated 2017. http://www.goldcopd.com/. Last searched on 26th February, 2017.
[28]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 36( 4): 255- 264.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3.04.007.
[29]
黄桂芳范正昌王鉴清. 峰流量在吸烟者、COPD和肺心病患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3( 1): 115- 117. DOI: 10.3969/j.issn.1672-173X.2002.01.034.
[30]
滕翠丽高艳张锦. 呼气峰流速与COPD气流阻塞判定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201335( 8): 703- 705. DOI: 10.3969/j.issn.1001-5949.2013.08.015.
[31]
杨玉萍方利洲刘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阻塞及可逆程度的简明指标——呼气流量峰值[J]. 中国综合临床200117( 10): 757- 757. DOI: 10.3760/cma.j.issn.1008-6315.2001.10.019.
[32]
诸葛毅周建英. 微型高峰流速仪对哮喘类似冠心病胸闷的鉴别[J]. 浙江预防医学200517( 7): 8- 10. DOI: 10.3969/j.issn.1007-0931.2005.07.004.
[33]
朱恬华汤彦. 峰值呼气流速测定对哮喘患者的临床实用意义[J]. 临床荟萃200722( 8): 599- 600. DOI: 10.3969/j.issn.1004-583X.2007.08.036.
[34]
金玲玲林慧戴元荣. 呼气峰流量日变异率及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在哮喘病情监测中的作用[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 8): 579-582,587.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5.08.008.
[35]
马冬均曾穗茹. 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和最大呼气峰流速测定在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 新疆医学201343( 9): 58- 59. DOI: 10.3969/j.issn.1001-5183.2013.09.020.
[36]
岳艳玲吴新张志刚. 最大呼气峰流速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 2): 122- 123. DOI: 10.3969/j.issn.1003-515X.2004.02.017.
[37]
何权瀛穆魁津. 支气管哮喘患者呼气流速峰值的昼夜节律变化[J].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84, 4169- 172.
[38]
何权瀛杨瑞红母双. 我国北方部分省市哮喘患者使用峰流速仪情况调查[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 7): 434- 435. DOI: 10.3760/j:issn:1001-0939.2003.07.031.
[39]
李善群钮善福聂莉. 哮喘症状评分及PEF评价普鲁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J]. 中国临床医学200815( 3): 318- 321. DOI: 10.3969/j.issn.1008-6358.2008.03.017.
[40]
颜雪琴戴元荣林洁. 呼气峰流速简易测定法在中重度哮喘治疗中的应用[J]. 温州医学院学报200232( 2): 89- 91. DOI: 10.3969/j.issn.1000-2138.2002.02.008.
[41]
陈静王斌王智慧. 哮喘控制测试与最大呼气峰流速在哮喘患儿治疗中的作用[J]. 重庆医学201140( 25): 2518- 2519.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11.25.009.
[42]
刘春涛黎联梁宗安. 吸入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哮喘6个月疗效观察[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 4): 241- 244. DOI: 10.3969/j.issn.1671-6205.2004.04.015.
[43]
彭秋莹陈爱欢. 布地耐德联合福莫特罗与双倍剂量布地耐德干粉吸入疗法对儿童轻度持续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7, 22( 4): 266- 268. DOI: 10.3969/j.issn.1005-2224.2007.04.011.
[4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三部分)——组织胺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 8): 566- 571.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4.08.003.
[45]
关伟杰高怡郑劲平. 白三烯支气管激发试验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 1): 54- 56.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1.01.019.
[46]
倪望张宁熊盛道. 以PD20-PEF和PD20-FEV1作为气道反应性判定指标的比较分析[J].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0( 3): 227-228,234. DOI: 10.3870/j.issn.1672-0741.2001.03.014.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