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致盲的难治性青光眼[1]。Weiss等[2]于1963年首次阐述,因虹膜表面和房角出现大量新生血管,故命名为NVG。NVG最大的危害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并伴有持续严重的眼球胀痛。由于临床诊疗NVG的策略各不相同,缺乏共识性意见,因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为规范NVG的临床诊疗工作,与相关专业的专家一起,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临床经验,经过反复认真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开展NVG的诊疗工作。
病因复杂,多达40余种,其中常见的病因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以及眼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mic syndrome,OIS)。NVG的发生与原发疾病有关,绝大多数因视网膜缺血所致,而高眼压又加剧视网膜缺血,形成恶性循环,房角功能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视力丧失[3,4,5]。
视网膜缺血可导致眼内产生大量新生血管相关因子[6,7,8,9],后者促使眼底、虹膜、房角生成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膜,纤维膜阻塞房角、牵拉房角,导致虹膜与小梁网粘连,房角关闭,最终使眼压升高。
眼部疼痛,眼压增高,虹膜可见新生血管,同时伴有持续的眼部充血、角膜水肿、瞳孔散大、色素膜外翻等。视力常常只有眼前指数或手动,甚至失明。
Ⅰ期(青光眼前期):虹膜或前房角出现新生血管,但由于尚未危及房角功能,眼压正常,患者可以没有症状。
Ⅱ期(开角型青光眼期):房角无关闭,但新生血管膜伸进小梁网,小梁网功能受损,房水外流受阻,眼压升高。
Ⅲ期(闭角型青光眼期):新生血管膜收缩,房角粘连、关闭,眼压急剧升高。
挽救患者视功能,缓解症状。
综合治疗。保存视功能为核心治疗目标,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为主要途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和抗青光眼治疗为关键手段,同时治疗全身病,并强调后续治疗。
采取一切手段降低眼压,包括前房穿刺、全身或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以及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
可选择药物进行治疗:(1)降眼压治疗:局部应用抑制房水生成的药物,包括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α肾上腺受体激动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及其合剂等。前列腺素衍生物对NVG作用不显著;胆碱能药物(毛果云香碱)对NVG没有作用,且因增加血-房水屏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可加重炎性反应[11]。全身用药包括脱水剂(对于晚期NVG有可能升高眼压)、碳酸酐酶抑制剂等。(2)抗炎治疗:局部应用抗炎滴眼液和眼膏、睫状体麻痹剂(阿托品)。(3)其他辅助治疗:局部应用氯化钠滴眼液和眼膏,减少角膜水肿,缓解疼痛等。
可选择抗青光眼手术进行治疗[5,12,13,14,15,16]:(1)房水引流阀植入术或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2)小梁切除术或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3)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器植入术或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4)睫状体分泌功能减弱术,如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睫状体冷凝术等;(5)眼球摘除术,建议用于上述方法无法控制眼压和缓解疼痛者以及治疗已无价值者,或根据患者意愿。
对于合并白内障、玻璃体出血等情况无法完成PRP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考虑行抗青光眼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眼内PRP。
抗VEGF治疗可使虹膜新生血管消退,为抗青光眼手术创造条件。
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为病因的NVG,应进行抗VEGF和PRP治疗[14,17,18]。PRP是治疗视网膜缺血的根本方法[19],应创造一切条件进行PRP。若因高眼压出现角膜水肿,应首先降眼压,消退角膜水肿后,尽快完成PRP。当屈光介质不清无法行PRP时,应先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20,21,22],然后尽快行恢复屈光间质透明的手术,以创造条件完成PRP,包括白内障摘除手术或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PRP。
青光眼药物或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后,应嘱咐患者继续进行全身病和原发疾病治疗,防止日后因新生血管再次出现,对小梁网造成进一步损伤,使眼压再次升高,并出现因新生血管增生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新生血管膜牵拉、前房消失、房角阻塞、滤过道或引流管阻塞等。
对于有光感眼和刚丧失光感眼,按上述方法积极处理,降低眼压以挽救视力。对于无光感眼,根据病情和患者全身情况进行处理,为缓解疼痛等症状,可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如睫状体分泌功能减弱术、房水引流阀植入术,甚至眼球摘除术等。
Ⅰ期(青光眼前期):见图1。
Ⅱ期(开角型青光眼期):首先采用药物治疗降眼压,球内注射抗VEGF药物。眼压得到控制的患者无需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眼压不能控制者,需要积极进行手术降眼压治疗,以创造条件完成PRP(图2)。
Ⅲ期(闭角型青光眼期):药物降眼压治疗或抗VEGF治疗多无法控制眼压。应尽快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眼压控制后应力争尽快完成PRP(图2)。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青光眼学组组长)
余敏斌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学组副组长)
刘旭阳 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现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青光眼学组副组长)
陈君毅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青光眼学组副组长)
(以下青光眼学组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才 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蔡鸿英 天津市眼科医院
戴 超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西南眼科医院
范素洁 邯郸市眼科医院
方 严 安徽眼科研究所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郭文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
黄丽娜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 深圳爱尔眼科医院
梁 亮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
梁远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
林 丁 长沙爱尔眼科医院
潘晓晶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青岛眼科医院
申家泉 山东省立医院眼科
石晶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
孙 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唐广贤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石家庄市第一眼科医院
汪建涛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现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
王 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王 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王军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
王凯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王玉宏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吴慧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吴玲玲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前任学组委员)
夏晓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
谢 琳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现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
杨新光 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现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广仁医院眼科)
原慧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张 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张 旭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张忠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郑雅娟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钟 华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周和政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
周 崎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朱益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卓业鸿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李树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非学组委员,秘书)
张秀兰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非学组委员,秘书,执笔)(参与讨论的其他专家)
赵明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执笔)
吕 林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委员)
声明 本文为专家意见,为临床医疗服务提供指导,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必须遵循的医疗标准,也不是为个别特殊个人提供的保健措施;本文内容与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厂商无经济利益关系